太康路小绅士

书法之道,进乎技矣


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。手之所触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向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:合于《桑林》之舞,乃中《经首》之会。”

这样的技艺,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!但是,庖丁并不满足于此,因此,他解释道:“臣之所好者,道也;进乎技矣。”


这里的“技”,就是技术、技巧、技艺、技能、技法;“道”,就是法则、规律,道理、道德、道义、正义,如果我们扩大一些其内涵,也可以包括思想情感。“技进乎道”的意思就是每一种技艺当其达到巅峰后,都可以进一步上升到“道”的层面。


在历史上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。

东汉时,学习草书成为士子们的时尚。赵壹写了《非草书》,对学习草书提出批评:“且草书之人,盖伎艺之细者耳。乡邑不已此较能,朝廷不以此科吏,博士不以此讲试,四科不以此求备,征聘不问此意,考绩不课此字。善既不达于政,而拙无损于治,推斯言之,岂不细哉?”直到唐朝,还有人因士人君子倾心书法而招致批评:“德成而上,艺成而下。”学习书法也只是“犹胜弃日”、“贤于博弈”。有感于此,刘禹锡《论书》提出:“吾姑欲求中道耳”的见解,算是开了“技进乎道”书法观的先声。黄道周《石斋书论》云:“学问人著些子伎俩,便与工匠无别。然就此中引人入道处,亦不妨闲说一番,正是遇小物时通大道也。”


凭借书法而通于大道,书法的地位自然也就提高了。

那么,如何才能通过书法技艺的精进而达到“道”的境界呢?

按照洪丕谟的体会,大致可分三个阶段:

初级阶段,就是打基础的阶段,也就是学习技法的阶段,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书法中具体点画的书写方法,字体结构的彼此搭配,布局行气的错落安排,……总之是一句话,老老实实,沉下心来,从一点一画,每一个字,每一本帖,踏踏实实地去揣摩个中的要妙作为开始,仔细并努力体味前人的用心。


中级阶段,就是开拓视野,努力奋进,并且融会百家,渐次形成个人书风的发展阶段。这阶段技法已熟,眼界渐开,故而临帖之外,更加重要的是多多读帖,多多观看古代书法理论,并且读帖读书,都要仔细体味,细嚼慢咽,充分吸收前人的成果。


高级阶段,就是进入“道”的阶段,在技法娴熟的基础上“从心所欲而不逾矩”地运用技巧,恣意任情地挥洒笔墨,从而进入到一个心手双畅,心里想怎么样表现笔底就怎么表现的“神乎其技”的阶段。这时所创作的书法,已经不是书法,而是生命节奏与天地自然的彼此交融,个人性格与人生激情的恣意倾泻,胸襟气概与艺术特质的随意流露,是技与道的完美统一……


米芾在《海岳名言》中自道:“壮岁未能立家,人谓吾书为集古字,盖取诸长处,总而成之。既老始自成家,人见之,不知以何为祖也。”米芾的“集古自成家”,进入一种化境,也就是由“技”入“道”。如果达到如此境界,也就达到了庄子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”“乘物以游心”的理想境界。


其实,书法家是不可能由“技”直接进入“道”的,这中间还有一个台阶,就是“意”。由“技”而“意”而“道”,这个“意”就是书者自己的情感、意识、思想,是书者自己的独特的风格。


书法艺术是技与道的完美结合,书者应悟其何为技何为道,如学技不入道则不可成大家,仅为书匠、书奴;若无技、粗陋之技而企图入道,则必成魔道,野狐禅。工匠与艺术家的区别,就在于“技”和“道”上。工匠,技艺精熟,但止于技艺;而艺术家而能在技艺精熟以后,上升到“道”的层面。既能以“技艺”载“道”,又能由“技艺”而“悟道”、“达道”,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,品味人生,天人合一,对书法大彻大悟,对世间万事万物大彻大悟。

元代书家郝经在《移诸生论书法书》说:“从技入於道,凡有所书,神秘不测。尽得自然之造化,不复有笔墨,惟神在意而已。沉着痛快,圆熟混成,万象生笔端,一画立太极。”

条条大路通罗马,门门学科通哲学,种种技艺通大道。

(作者系味古方室书法讲堂学员 )

 

评论

热度(1)